首页 >> 金桥辐照科技 >> 新闻中心 >> 辐照公司新闻
小习惯决定“大文化”

[ 信息发布:本站 | 发布时间:2015-06-05 | 浏览:7354 ]

西北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从细节着手强化监督,提升企业核安全意识

宝鸡市金桥辐照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正在进行一线操作。唐斐婷摄


◆本报记者唐斐婷

镜头一

“老虎”怎么管?

□危险的一线

早上八点半,位于陕西省宝鸡市金桥辐照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桥辐照公司”)的操纵员冯晓鹏开始与夜班同事进行交接。作为一名在公司已经工作5年的老员工,对于辐照工作的任何一个细节,冯晓鹏依然不敢掉以轻心。跟同事面对面地把生产情况、安全情况及设备运行情况交代清楚并填写了交接班记录表后,冯晓鹏才正式开始一天的工作。

记录表上的生产情况显示,这批货是早上8点进的辐照室。6个小时后,冯晓鹏将通过控制室内控制台的操作进行降源。按照操作规程,降源后,冯晓鹏与另一位操作员需要等待10分钟,待辐照室的氮氧化物、臭氧等有毒有害气体降至正常水平后,工作人员才能携带个人剂量报警仪、剂量测量仪并佩戴个人剂量计进入辐照室。

在西北地区,像金桥辐照公司这样由环境保护部直接监管的核技术利用单位一共有23家。对于环境保护部派出到西北五省(自治区)进行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的单位——西北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以下简称“西北站”)来说,这些单位也是辖区内要监督的“大户”。

资料显示,金桥辐照公司主要从事对食品蔬菜水果、医疗器械等进行辐照消毒、灭菌、改性的工作,而这家公司需要用到的钴-60放射源的活度达到Ⅰ类放射源的水平,具有极强的放射性,在无任何防护的情况下,正常人接触几分钟就能致死致残。

为了保障安全,针对辐照室内的放射源,公司设有剂量监测连锁、紧急降源按钮、屏蔽门和光电报警等多道防线。尽管如此,在每一天的日常工作中,冯晓鹏跟同事还是会谨慎地围绕辐照设施用肉眼进行细致的检查,以确保放射源降至贮源井中的安全储存位。

“对一线操作的员工来说,安全时刻是第一位的。存在不安全的因素,对一线员工的伤害是最大的。”冯晓鹏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老员工操作时间长了思想容易麻痹,因此更要时刻警醒。

事实上,对于核技术利用单位来说,任何一点小的事故都可能导致人员伤亡,所有的事故都源于安全意识的松懈。

2014年11月13日,西北站在监督检查中发现金桥辐照公司出现违规操作的问题。针对发现的问题,西北站于12月25日在兰州与金桥集团公司法人代表和相关辐射安全管理人员进行了座谈。

这次座谈对金桥辐照公司意义重大。由于这次失误,公司被陕西金桥企业集团取消了当年的评优资格,连带的是这家本来在集团属于先进单位的公司损失了当年所有员工的奖金,核安全工程师被辞退,安全防护人员及一线操作员工都受到经济处罚。

“虽然这次的违规操作没有造成严重后果,我们还是决定与集团高层进行座谈,决策层和领导层在核安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很关键。核安全文化意识的提升必须从小处开始,这也是整个核安全文化宣贯的基础。”提及这次座谈,西北站核技术利用监督处处长姚永奎深有感触。

□放射源就像老虎

事实上,在金桥辐照公司总经理侯生财看来,这次的失误与其说是一种损失,不如说是一个提醒。

“以前工作一直做得比较好,受到的表扬多了,偶尔就可能松懈。虽然只是一次小的设备故障问题,但警醒的作用很大。像我们这种高危行业,一旦出了事故,就根本谈不上效益,整个公司都可能毁于一次事故。安全做到位,既是对社会负责,也能让企业产生效益,具体到个人来说也是有益处的。”侯生财对此次座谈感触颇深。

事实上,早在2010年11月,金桥辐照公司根据环境保护部下发的《关于开展辐照装置卡源故障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已经完成了“放射源护源罩的加固和防护”、“移动电视监控系统的现场检测”和“辐照室内喷淋降温和消防系统”三项整改。

在2009年那场因河南杞县卡源事件引发的全国性辐照行业整改行动中,金桥辐照科技有限公司进行的不仅是一次硬件上的整改,也是一次软件上——辐射安全意识的提升。

“放射源就像老虎。”在陕西金桥企业集团总经理闫振坤看来,这只老虎如果利用好了,就能造福人类,利用不好就可能危害人类。“管不管得住是关键!”

除了企业自身,来自西北站的监督无疑成为公司管住这只老虎的又一层安全防护网。

“西北站的监督员平时可以是技术上相互探讨督促的朋友,但是进了车间,一旦发现问题,立马就能‘翻脸不认人’。”尽管发现问题后必须是一次一次的整改,但在郝晓刚看来,企业正需要这样的监督。“由于公司有些员工核安全文化意识相对淡薄,西北站一次又一次地对我们进行宣贯,公司的整体核安全意识慢慢也提升了。”

2015年3月初,西北站启动了对区域内持证单位骨干人员的核安全宣贯专项行动。截至5月10日,已完成宣贯教材编制、审定以及4家核设施营运单位、13家核技术利用单位和两家铀矿冶单位的核安全文化宣贯工作。

为保证对核技术利用单位宣贯的实效性和权威性,西北站领导在对8家核技术利用单位的核安全文化宣贯过程中亲自带队上门宣贯,站主任、副主任、总工分别带队上门宣贯。

“通过西北站的宣贯,我们也制定了自己的规划。现在全员每周都要学习,上夜班的员工也要补学。5月份整个学习基本完成后,公司会有一个针对全员的考核。之后我们将结合学习和实际工作,查找是否有死角。”闫振坤告诉记者。

事实上,如何将核安全文化的宣贯工作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是监督站与企业面临的共同课题。而在那次座谈后,陕西金桥企业集团董事长郝晓刚对公司的安全管理与意识进行了全方位的提升。

每周务必检修设备,每月务必检查安全状况,整个规章制度依据最新要求全部重新进行梳理完善。为保证不再出现类似事故,陕西金桥企业集团还专门从资产安保处调配了一个副处长,在金桥辐照科技有限公司每周四的安全检查时必须到场,以便对设备检修进行监督。

“安全与经济效益并不是相悖的,一次经验教训带给我们的必须是成长,其他企业的前车之鉴也时刻提醒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因为安全才是企业最大的效益。”在郝晓刚看来,眼下的核安全文化宣贯只是一个开始。“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看,安全意识必须不断加深强化以至根深蒂固,这才是我们行业的立身之本。”

镜头二

手套放哪儿?

□“鼓励报错”还是“失误当罚”?

位于陕西省汉中市洋县的中核陕西铀浓缩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陕铀公司”)的第一车间机器轰鸣,操作人员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一线操作。忽然,一台重要的电源转换设备出现了软故障。

接连几日,工作人员始终无法查出原因。设备故障原因如果一直无法确定,不仅可能影响公司的经济利益,更可能危及整个生产流程的安全。

焦灼万分的第一车间电气班班长孟军主动放弃休息时间,申请值守。在操作间接连值守三个夜晚之后,孟军终于发现,原来是一台水流量继电器出现了故障。

针对此次事件,陕铀公司奖励了孟军200元。更重要的是,在此次事件后,陕铀公司“有功必奖”的氛围得到了进一步深化。

在陕铀公司安防环境质量部处长马宙看来,鼓励员工主动报错是营造积极核安全文化氛围的重要环节。

“但由于员工违规操作或者由于自身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行为不符合要求而导致的事故,我们认为是要有惩戒手段的。”马宙表示。

事实上,在核安全文化的宣贯过程中,陕铀公司一直在寻求“鼓励报错”和“失误当罚”之间的平衡点。

“核安全文化鼓励员工主动报错,但安全文化的建立并不等于免责。具体到企业来说,如果无任何惩戒手段就可能导致员工安全意识松懈。”陕铀公司总工程师梁光扶指出,要想在效益和安全上达到更好的平衡,员工就应该在岗位上负起责任,这包括经济责任甚至行政责任。只有建立并强化这样的制度,才能提高每一位员工主动提升安全文化意识的积极性。

据了解,目前陕铀公司实施了一项全员安全生产风险抵押制度。员工每年上交一定数额的抵押金,公司也为每一位员工交纳同样数额的抵押金,如果员工在当年的生产中实现了个人事故零目标,公司将双倍抵押金返还给员工,如果累计失误达到一定程度,则按规定扣除抵押金。

“不管采取什么方式,都是为了不断提升大家的安全意识。”梁光扶认为,出现失误后,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并避免下次失误才是目的。

而在西北站核设施监督处副处长张树丛看来,“什么错了”、“为什么错了”比“谁错了”重要得多。

“我们监督的目的也是通过每一次小的失误找到错误的根源,避免下次再犯。”张树丛表示。

□不良惯性如何克服?

“核安全文化不是突然形成的,是有经验有教训的。”梁光扶坦言,公司投运20多年来,一直提升安全意识,但始终还会有一些不良的惯性存在。

如何把人不良的习惯和惯性思维制约住?这让梁光扶总工颇费思量。“规章制度的入心入脑靠的是文化,我们也希望将这次的核安全文化宣贯行动作为一个推动核安全文化深入的契机。”梁光扶说。

为此,除了通过班组学习材料、各个渠道发布《核安全文化宣贯倡议书》和《核安全文化宣贯推进专项行动系列教材》,陕铀公司还利用电子屏幕滚动播出核安全文化宣贯主题,开办了“良好行为习惯从青年做起”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

在第一车间副主任闫文慧看来,任何一个小习惯的培养都不能松懈。“比如手套的放置。以前干完工作手套放得比较随意,但现在我们要求统一放进工具柜。此外还有抽烟的问题,改‘堵’为‘疏’,现在我们在安全区域设置吸烟区,比原来的绝对禁止效果好多了。”

“虽然都是些小习惯,但核安全整体文化的提升正是有赖于每一个小习惯的培养。”闫文慧表示。

作为一名多年从事驻厂监督的一线监督员,西北站核设施监督处监督员刘龙云深有感触:“西北地区的部分核设施营运单位有军工生产时期积淀的观念与传统,核安全文化的推进有其特殊性和难度,宣贯过程就更需要讲究潜移默化。”

而作为企业的决策层,梁光扶表示,在核安全文化的宣贯中,企业领导是否重视决定了整体的氛围。

事实上,在陕铀公司每年的工作规划中,核安全文化的建设一直居于重要位置。

“这几年管理的优化,标准化操作流程的建立等都是在为核安全文化的形成及巩固打下更牢更深的基础。”梁光扶告诉记者,公司每年都有更新改造运行设施的规划,比如对安全隐患的治理,科研的投入,包括如何使放射性废物最小化,如何优化工作环境。

数据显示,从“十一五”至今,陕铀公司的生产能力大幅提升,通过科研技改的实施,固体废物产生量、废水达标排放量不仅没有增加,反而一直处于相对下降的趋势。

而对一线员工来说,改变来自最直观的感受。

“以前清洗小的物料容器时,手工进行操作,手和脸跟容器是没有隔离的,而清洗容器的水具有腐蚀性,风险较大。公司投入改造后,建成了专用清洗柜,清洗容器时避免了手和脸与水的直接接触,对人的影响降到了最低。”第三车间的一线员工马彦告诉记者。

“优化了废水处理、工艺装置、工艺流程之后,可以大大减少废水废渣,降低对工作人员的辐射,从而使粗放式的操作转向精细化,也更有利于培养员工的好习惯。”梁光扶认为,这些都核安全文化落到实处的体现。

然而,他也坦言,尽管公司和个人在努力提高安全意识,但安全不是绝对的。“关键在人,风险始终是存在的。要进一步提高安全保障,强化监督环境很关键。”

镜头三

宣传也是个“体力活儿”

对于辖区内相关单位的核安全文化宣贯,西北站一直在摸索中前行。在实际工作中,西北站一方面落实国家核安全局“全覆盖,零容忍”等相关要求,另一方面也努力探索更合适更有效的方式。

资料显示,组建于2006年的西北站主要负责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五省(自治区)区域内的核与辐射安全监督工作,辖区内共有4家民用核设施营运单位,23家核技术利用单位,两家铀矿冶单位。

由于区域面积广大,辖区内各地之间距离较远,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上门进行核安全文化宣贯在一定程度上也算得上是个“体力活儿”。

“不同的单位比较分散,宣贯的时候距离远、跨度大,前期的核安全文化宣贯完成之后,后期督导考核工作也相对不易。”正如一位业内人士所言,西北地区整体核安全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开展核安全文化宣贯推进专项行动要耗费更大的人力物力。

由于历史原因,在这片偏居西北的土地上,核设施类型较其他片区也更为复杂。

“西北地区核设施类型多,有铀转化、铀浓缩、后处理、中低放废物处置等等,这些企业的核安全特点各不相同,宣贯起来也相对不易。此外,对这类企业的监管在国内和国际上可以借鉴的经验也相对较少。”西北站一位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值得一提的是,在3月初启动的针对持证单位骨干人员的宣贯专项行动中,西北站经过研究,把铀矿冶单位也纳入了此次专项行动宣贯范围。

据西北站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是由于西北地区的铀矿冶单位在我国核工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铀矿冶行业属于开放式生产,氡释放、个人剂量与集体剂量约束要求、废水的处理与排放、地下水影响以及尾矿(渣)库和废石场的长期安全性等问题至关重要。

此外,考虑到辖区内有关企业的特殊性,除了国家核安全局组织编写的核安全文化手册、核燃料循环设施相关教材以外,西北站还有针对性地组织编写了《西北地区核设施监督问题剖析汇编》、《铀浓缩设施监督员参考手册》、《铀矿冶监督员参考手册》。

而在具体的宣贯中,如何将核安全文化与企业的具体情况更好地结合,西北站的领导也颇费思量。

西北站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此次宣贯行动中,考虑到不同设施和核技术利用项目存在差异性,西北站将法律法规和经典案例进行分类和筛选,编制了5个具有针对性的宣贯PPT,形成3万余字的宣贯教案。

“宣贯中,西北站采取上门宣贯、充分结合监督检查的方式,重点解读了《核安全文化政策声明》、介绍了核安全监管体系和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讲解了国内外发生的核与辐射安全案例,并结合近年来典型监督案例深入剖析了被宣贯单位在核安全文化方面存在的问题,宣贯力求做到案例与法律法规及核安全文化结合、对应,使每个案例都讲实讲透。”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

“要使核安全文化能够在企业落地生根,更需要结合企业实际进行宣贯。核安全文化宣贯甚至日常监督过程,都是监督方与被监督方之间文化交流、碰撞和融合的过程,核安全文化宣贯专项行动只是一个契机,双方需要通过长期的、不断的文化交流、碰撞和融合,才能共同持续推进核安全文化建设。”刘龙云表示。